信用梧州

【诚信建设万里行】梧州市税务局推行 “以信增贷”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发布时间:2023-03-21 发布部门:信用梧州

在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不少市场主体面临生产经营等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梧州市税务局聚焦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持续深化“银税互动”改革,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从“以信换贷”进阶到“以信增贷”,在全区率先推出“组合式税费贷”信用贷款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破解融资难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以信增贷”项目获列为2022年梧州市科长创新工程,得到各级部门和广大纳税人缴费人高度肯定。

一、“纳税信用”到“税费信用”,评价体系更健全

以往企业纳税信用评价仅考量纳税信用情况,社保缴费信用未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信用评价存在“税费分离”“重税轻费”情况。随着社保费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梧州市税务局充分发挥“税费统管”优势,将社保缴费信用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与纳税信用同采集、同管理、同评价、同应用。一是构建缴费信用评价指标。参照纳税信用评价指标标准,出台《缴费信用管理指南(试行)》,对缴费人信用历史信息、税务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等3个方面7类16个指标进行评价,评定社保缴费信用A、B、M、C、D共5个等级,其中A级、B级为信用较高等级。2022年共评定缴费信用B级以上用人单位合计6352户。二是一次性采集推进一户式管理。市场主体不需提交资料,税务部门通过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平台、金三系统等渠道,一次性采集企业税费申报信息、稽核信息、评价年度相关部门评定的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等数据,按户归集税费数据,建成“一户式”档案,实行“一户式”管理,并定期出具“信用体检报告”。三是构建部门精诚共治格局。与海关、工商、市场管理、自然资源、公安、银行等多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和信用风险预警,对失信市场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建立部门协同管服的长效机制。

二、从“企业受益”到“惠及个体”,信用红利更普惠

一直以来,“银税互动”受益对象未涵盖个体工商户,“缴费信用贷”首次将信用管理范围扩大到个体工商户,信用红利更普惠。一是实施个体信用评价扩围。以个体工商户纳入纳税信用评价范围为契机,将个体工商户同步纳入缴费信用评价范围,对全市有缴费记录的648户个体工商户开展初步评价缴费信用,评定A级316户、B级63户、C级66户、D级0户、M级203户。二是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扩围。与政府金融办、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税务部门将纳税缴费信用高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息推送至银行,银行定期将贷款情况反馈税务、政府金融办等部门。三是深化信用结果运用扩围。将全市缴费信用B级以上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列入白名单,在行政审批、银行信贷、评优评先等领域给予更多便利,有力推动市场主体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保费,对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梧州市用人单位社保缴费人数同比增长12.75%,缴费率稳居全区第一,其中个体工商户缴纳社保费户数同比增长78%,参保人数同比增长71%。

三、从“以信换贷”到“以信增贷”,融资渠道更畅通

深化部门合作机制,推进社保缴费信用信息在各部门互通互认,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便利性,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一是税费信用增值。税务联合人社、金融办、银保监等部门共同推广“以信增贷”模式,从单纯“纳税信用”模式升级到“纳税信用+缴费信用”作为“双保险”“双筹码”,经企业同意,金融机构可向税务部门申请查询税费缴纳情况,以便更加真实、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经营状况,为纳税缴费信用“双优”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线下贷款优惠,贷款红利“只增不减”。二是融资服务加码。税务与工商银行梧州支行、建设银行梧州支行等10家金融机构签订《“以信增贷”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试点地区6352户社保缴费信用高的市场主体宣传“以信增贷”产品,符合贷款条件的市场主体可以得到更高的授信额度和更低的贷款利率。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梧州市金融机构在原有的税务贷、纳税E贷、云税贷、桂银乐税贷、乐税贷等纳税信用贷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接续创新推出了“缴费信用贷”。2022年,全市3694户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贷款61.77亿元,其中“缴费信用贷”7.81亿元,改革惠企利民成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