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梧州

志愿服务需要激励机制

发布时间:2019-09-03 发布部门:梧州日报

据报道,8月28日,梧州市“垃圾随手捡,文明天天见”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并在三城区同步开展。我市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的近百名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捡垃圾、拾烟头、发放文明宣传手册, 倡导市民为“四城联创”活动添砖加瓦。

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能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的好事实事。

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市以“做新时代文明人”活动为核心,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先后开展了“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文明交通劝导”“垃圾随手捡,文明天天见”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纵深推进的喜人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市委书记全桂寿、市长李杰云等市领导率先垂范,走上街头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文明交通劝导”“垃圾随手捡,文明天天见”等活动中。市党政主要领导的行为,为全市广大干部带了一个好头,激发了广大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带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四城联创”工作的积极性。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干部,一个群众甚至是一个家庭,参与一次志愿服务很容易,但是,要坚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推动志愿服务大发展,关键是要形成氛围、形成规模、形成习惯、形成制度和常态。

而要做到这几点,除了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市民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外,如何让市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就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觉得,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推动。一方面是要在社会舆论上下功夫。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要经常宣传一些志愿服务做得比较好的社会组织、机关单位、市民的先进事迹,在整个社会上营造一种“比学赶超”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而且,要通过邻里互助,为居民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活动,更好地调动居民志愿服务积极性,用行动传递文明理念,倡导文明新风。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目前,我市虽然下发了不少文件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但对于激励方面却显得比较单薄,在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志愿者嘉许制度、志愿服务回馈制度等激励制度,根据各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定期开展星级认定和服务互换活动,志愿者可以适度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以此体现对志愿者的付出给予肯定,体现一种社会导向。这样,我们的志愿服务才能长久,才能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

如何让市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就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推动。一方面是要在社会舆论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