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梧州

《一生承诺》:小人物如何在苦难中助人自助

发布时间:2020-04-28 发布部门:学习强国

生活可以有多苦有多难,谢芳和谢海华这对夫妇向来是无法与外人说清道明的。直到他们遇到了王丽君,直到王丽君将二人的故事写进书里,谢芳年少时的英勇和谢海华三十年如一日的不离不弃,才真正算得上“有了姓名”。要读懂这对“好人夫妻”的苦难和坚毅,尽可能地将笔触伸向人物的灵魂深处,细腻而不失真实地还原他们的卑微与伟大,需要的不仅是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过人的心灵感知力和艺术创造力。从《一生承诺》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王丽君做到了。

王丽君根据“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谢海华和见义勇为“中国好人”谢芳的爱情故事创作出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一生承诺》,用文学化的抒情笔调塑造了两个个性特色鲜明、命运起伏多变的好人形象,还原一段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苦恋,更通过细腻动人的细节描写和情景铺垫,洞悉到了人物内心的幽微人性,以及这幽微之上的独属于小人物的崇高。

仿佛电影的灰白镜头,作品首先将视线拉到三十多年前谢芳与歹徒搏斗的那个夜晚。谢芳身中九刀倒在血泊中,令人心惊肉跳的开篇为全书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但作者笔锋一转,很快将笔墨放在了谢芳和谢海华的相识、相知和相恋上。谢芳和谢海华都出生在长沙远郊的农村家庭,作者在叙述二人感情萌芽的过程中,不但写尽了乡村景色的清新自然,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等待播种的田野寓意二人的绵绵情意,更充分利用语言对话和神态动作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两个农村家庭乃至以原长沙坪塘镇花扎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剪影。

世代农耕的谢海华父母认为农村生活需要体力,谢芳的刀伤可能会落下病根子,出于这种素朴的考虑,他们不同意儿子娶这个曾身中九刀的女英雄。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广袤农村,人们自给自足地操持着一日三餐,朴素平实的柴米油盐喂养出乡人的品格。作者没有刻意美化,也未曾夸大人物的善与恶、狭隘或通达,而是作了文学化的处理,轻重得当地挖掘出生活中正面、向上的元素。作品详细记叙谢芳和谢海华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环境,包括儿子谢希龙在清贫家风中熏染出来的早熟懂事,无形中也为夫妻二人的过人品格写下了注脚。

在叙述策略上,《一生承诺》一书摆脱传统的线性叙事,层次与层次之间相互勾连,叙述视角跳宕自如,过去与现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时空切换毫不突兀。譬如,刚说到谢芳与歹徒搏斗被评为见义勇为的女英雄,接着就写谢海华相亲受挫,很快又回到夫妇二人与作者的对话,甚至在写到某些场景时,作者突然忆及自己的祖母。正是这样一种自由又有章法的节奏,让读者更细致地了解到主人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谢芳的命途可谓多舛,见义勇为身中数刀导致重度贫血,生下孩子后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变形四肢萎缩又罹患子宫癌、胆结石、胃息肉,作为一个无法为爱人做哪怕一点小事,吃喝拉撒睡全仰仗丈夫的妻子,谢芳精神上自始至终都在承受着炼狱般的考验。《一生承诺》观照到了她身上的多面性:身为女英雄,她骨子里有着清高和骄傲;身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她掩饰着内心的自卑,几乎是苟延残喘般活着;而身为一个普通的妻子,她留恋着爱情,仍保有平常女子的娇嗔和醋意。书中还以谢芳这一人物为切入口,素描出以文花枝、廖月娥为代表的女性道德模范群像。

全书最感人的,当属谢海华这一人物形象。谢海华是退伍军人,他怀抱着一腔英雄梦,军人的特质烙印在他骨髓深处。他为了病妻放下尊严,被生活的窘迫按压在地,堂堂七尺男儿面对命运却不得不束手就擒。书中写到谢海华“不想活”的情景,少有的流泪,令读者动容。无论是温情回顾过去的甜蜜,还是落泪追忆从前的坎坷,作者用许多微小的细节塑造了一个伟岸的身躯,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谢芳患病瘫痪后,谢海华下田种地、开塘养鱼、烧窑卖砖、修马路、进锰矿打工以及后来在养老院发光发热等不同切面的形象。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风雨飘摇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作者通过谢海华这一人物书写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这个时代的道德坚守。

书中,作者常常将谢芳与谢海华的命运与周遭事物进行类比,用有形有色的物象将苦难和在苦难中绽放出来的思想光芒具象化,引起读者共鸣。“好时光总似琉璃易碎,谢海华和谢芳的好日子一碎就再也拼不起来。”“他们家通常就一个菜下饭,一碗青菜,或是一碗辣椒,被生活辣得够呛。”“老婆虽然需要他照顾,尽管她像收割后的稻草那样有气无力地躺着,没了初相见的生气,但只要她在,家就在。”这些精辟巧妙的比拟,从日常生活的书写中跳脱出来,使思考的笔尖探及了生命、生活、时间的真相。

支撑谢芳见义勇为的原初动力是什么?支撑谢海华数十年咬牙坚持的信念又是什么?或许就是一种生命本源的正义和良善,一股认准了就死磕到底的执拗,和一份生死相依的责任担当。在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爱情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倘若人们能从谢芳和谢海华的故事中读出一丝感动,并因此增添生活的勇气,对人性多一分信心,《一生承诺》就不失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