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科技”,配不上真实的信任
量子科技近年来备受关注。新华社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近一年来,全国各地冒出2000多家各类“量子企业”,面膜、肥料、风水……统统都能用量子理论包装。量子水、量子项链、量子眼镜、量子手机膜等各类“量子商品”在电商网站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专家表示,量子科技的门槛很高,量子科技尚未进入大众生活。
作为物理学概念,“量子”是物理学研究的热门方向,纠缠是量子的一个重要特性,但量子与量子纠缠究竟是何物,大多数“门外汉”恐怕茫然无知。目前,量子理论仅在物理学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冠以“量子”之名的生活用品,大多只是“吸睛”的噱头。
网络有一句流行语,“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说的是凡是难以解释的概念或者桥段,都可以推给量子力学,反正懂的人少,总会有人相信。于是,“量子理论”成了商家向消费者兜售伪科学的万能说辞,各种生搬硬套的“科技创新”让人大开眼界,各种无下限的概念炒作,让“量子力学”俨然成为伪科学产品的代名词,令人唏嘘,恐怕连科学家也始料不及。
其实,稍微有点科普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良商家打着量子的旗号纠缠量子,贩卖的是伪科学。譬如,一种名为“量子波动速读”的阅读方法,宣称可以在1至5分钟内,看完一本10万字的书,明显违背常识,但莫名其妙的是,竟然有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心甘情愿地陷入骗局。
这年头,谁还没遇到过几条伪科学?“震惊,转疯了!”“致癌!有毒!”“99%的人都该看!”等文章标题在微信朋友圈屡见不鲜。制造恐惧、假装权威、夸大断言是伪科学的惯用伎俩。科学长足进步,骗子也“与时俱进”。与朋友圈拙劣低端的伪科学相比,“量子理论”明显高大上。为我们打造“高科技”生活的,竟然不是科学家,而是想象力超级“丰富”的骗子。当量子纠缠遇到骗子纠缠,“李逵”变成“李鬼”,受伤的终究是消费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还将频频面世,量子医疗器械“包治百病”,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抵御放射,洗“暗物质”洗发水防脱发……滥用高科技的概念,负面影响不容低估:一个虚假横行的产业,挤占市场和资源,高科技难免被污名化,假如未来出现真的科学产物,很难逃脱“伪科学”这一固有印象的束缚。
虚假的“科技”,蹭热点,造卖点,博眼球,收割流量,对普及科学常识百害而无一利,实在配不上公众真实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