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梧州

“我们争分夺秒完成工作”

发布时间:2021-08-02 发布部门:梧州日报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和平鸽纪念章,这是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奖章,这是劳卫制证章,现在,这些纪念章我都交给孩子代为保管。”近日,已是90岁高龄的张天修,指着一张照片里的4枚纪念章,给笔者忆述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形。

刚入朝鲜就遭遇轰炸

1931年4月出生的张天修是蒙山县黄村镇朋汉村人,1950年10月入伍,曾参加过4次地方剿匪战斗,1952年4月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工程竣工后被调到海南岛驻防。1952年冬,张天修接到命令,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一名铁道兵。

“我当时正在海南岛驻防,有一天,接到命令说要我们到辽宁兴城参加祖国建设。我们从海南岛步行40多天回到广西,再集中乘火车到兴城。我们部队在兴城驻扎了几天,就动员我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政审合格后,我领到了三角巾、救急包等物资,然后就跟随重新整编的部队乘火车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北部的桂城。”

在桂城一下车,张天修就听到“叭叭”两声枪响。后来他才知道这是防空哨警报,预示敌机要来了。“美军在桂城安插有情报人员,加上派出飞机来回侦察,我们刚到地方,他们就知道了。”张天修忆述起刚入朝鲜就遭遇敌机轰炸的场景,恨恨地说,“十多架飞机从我们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炸得周围腾起一股股烟柱。后来,在志愿军的高射炮射击下,敌机仓皇遁逃。我们清点人数,有几名战友受伤了。”

在朝鲜期间,张天修主要负责抢修桥梁,保障运输线路的安全畅通,先后参加了“大桩河桥”“三座桥”、清川江大桥工程的修建。他说:“‘大桩河桥’‘三座桥’是我和战友们对所修建桥梁的别称,这些桥梁真实名字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在桂城躲过敌机轰炸后,张天修和战友们步行到了黄交河头(音),就开始建设‘大桩河桥’。“为了方便与朝鲜群众沟通,我们把朝鲜话编成了歌曲进行学习。”张天修哼唱着:“巴利巴利快快跑,阿滋妈妮叫大嫂,莫拉嘎稍不知道,田个吉是辣椒,帕个吉是水瓢……”

“刚开始建设‘大桩河桥’时,工地上时不时有炸弹响起。后来,我军派工兵侦察排查了4天,排除了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定时炸弹,都是美军之前留下的。”张天修说,他们修建“大桩河桥”和“三座桥”时,每人每天要挑三百多担泥,打桩全靠人力,一直到抢修清川江大桥时,部队才有了工程机械。

敌机来袭也抢修大桥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抢修清川江大桥那一个多月”。张天修说,清川江大桥是通往朝鲜前线的必经之路,又是中朝军队运送人员物资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我们修建清川江大桥时,住在新华里,大约过了1个月,敌我就开始停战谈判。其间,我们继续工作,抢修桥梁。有一次,清川江大桥又被美军轰炸破坏,我们接到命令,要在24小时内抢修好这座桥。”张天修说,因为是谈判期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抢修任务,确保人员物资能够运到前线。所以,即使敌机来袭也要拼命抢修。当时,敌机的子弹“洒洒洒”扫射到江面上,像往秧地里撒谷种,江里被打翻的鱼像竹笋一样全部浮起来。我军的两个运输班用车装着木材快到桥头时被敌机发现,车辆也不幸被炸翻,有4名志愿军战士当场牺牲了。“抢修期间敌机来了3回,由于我们有4门高射炮、8挺高射机枪,所以敌机也不敢长时间飞得太低,我们就争分夺秒地完成抢修工作。”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张天修被调回朝鲜高原市,协助当地修建火车基务段。直到1955年才随部队离开朝鲜回国,并于1956年4月复员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