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梧州

“稻鸭共作”实现生态种养

发布时间:2021-10-19 发布部门:梧州日报

眼下,在藤县太平镇仁安村藤县正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00亩稻田里,围养着数百只正在觅食的鸭子。据了解,这是藤县2021年稻田综合种养的一个示范基地,通过推行“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利用鸭子为水稻治虫、增肥、活水、除草,走出一条优势互补、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种养结合道路。

“大家要在水稻抽穗前,把鸭子赶回鸭圈。”近段时间,合作社负责人韦创杰一直在田间忙碌,给生活在稻田里的鸭子“搬家”。今年年初,韦创杰在宣传资料上了解到“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认为这种可大幅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绿色发展模式很有奔头,便在藤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帮助与技术指导下,于今年3月开始推行“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

韦创杰告诉记者,插禾20多天后,就将雏鸭放入稻田,鸭子全天候在稻田里面生活,会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子的活动可以促进水稻生长,鸭粪便还可作为肥料。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了适量的食物以及栖息的场所。“在这个种养模式下,我们基地的杀虫剂和除草剂用量大幅减少,目前水稻长势很好,估计收成不错。”更令韦创杰欣喜的是,在稻田里长大的“稻田鸭”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上半年的“稻田鸭”已经销售一空,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广东地区,下半年的“稻田鸭”还未上市,就已接到不少订单。

据藤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庆介绍,“ 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在稻田有限的生态空间里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大米和鸭肉,是一项种养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农业技术。据测算,推行“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后,该示范基地的特色水稻每亩产350公斤,产值可达4550元,养鸭亩产值可达600元。这种模式不仅全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稻米营养品质和经济价值,实现粮食绿色生产发展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