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梧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梧州”的重要时期。梧州需抓紧重要战略机遇,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载体,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展现新作为。
加大制度建设,抓实品牌培育
要强化政策供给和落实,增强政策对工业的支撑力和吸引力。要推动自治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降成本已有政策的落实,解决好现有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市级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梧州重点企业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领域发展,强化对标达标和提档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研制,形成一批关键技术标准,提升发展质量水平。
梧州历史文化悠久,有六堡茶、龟苓膏、田七牙膏等特色产品,应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展产业链宽度深度,强化梧州工业品牌创建,加快工业品种培育。积极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动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围绕重点产品,以产业、国家、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企业标准为参照,督促落实标准和措施,达到提升目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品牌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带动产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梧州造”产品质量,着力传播梧州品牌,推动更多的梧州工业产品成为广西名牌产品。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园区建设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简化流程、减少审批、压缩时间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强化精准服务,让工业重要项目便利审批。加大优惠支持力度,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对传统名牌产品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优化载体平台建设。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用服务设施,夯实硬件基础,丰富园区功能。加快园区功能开发和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各类特色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在园区创建研发中心、科技工业园、贸易加工区,逐步完善行政服务区、商务服务区、生活区、物流区等配套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强化要素供给保障。在保障园区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使有限土地资源优先保障有利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项目。
推进产业转型,培育人才队伍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循环化改造,培育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围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遴选发布绿色制造名单。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将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纳入绿色制造评价体系。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梧州市工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工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职业技术类高校发展,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对标先进区域,强化产业协作
争取与大湾区共同研究确定协同创新战略框架、科技创业合作框架,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跨区域政府管理协调制度,围绕广西产业定位、梧州优势产业以及重点产业技术突破,携手制订产业技术合作创新推进计划,加强原创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
在创新环境保障、创新活动支持、创新主体激励成果转化奖励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全面向大湾区看齐,推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在梧州与粤港澳之间无差异化自由流通,推动科技融入大湾区。
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先进制造业创建产学研体系,与大湾区建立合作关系,借力引智推进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培育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与大湾区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发展体制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