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梧州

小康路上奋力奔跑不掉队

发布时间:2021-08-02 发布部门:梧州日报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农家小楼林立,休闲广场设施齐全……7月23日,记者走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龙圩区新地镇都梅村,干净宽敞的道路,整洁的房屋,小桥流水、桥头小公园和主村道沿途两边的微菜园美化绿化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都梅村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建设。如今,该村的油茶、三华李等种植产业初具规模,“一河两岸”田园综合体已显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这几年,我们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的精气神更好了。”

“只有在党的带领下,我们才能过上这样幸福的小康生活。”

……

在都梅村一棵有着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下,谈起近年来村里的发展变化,村民钟登庆和钟家汉愉快地攀谈起来。

“你们现在看到这条路,以前可不是这个模样。”已经86岁的钟登庆回忆说,当时村里卫生环境较差,村道两旁满是垃圾,河道两岸荒草丛生,环境面貌深受村民诟病。现在村里完全变了模样,村道两旁“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随处可见,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近年来,都梅村以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为抓手,实施农村桥梁工程和农村路网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活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在家门口脱贫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兴旺。新地镇都梅村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耕地面积约2400亩,林地6900亩。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过去几年都梅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种植,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并大力发展手工加工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脱贫增收。

在都梅村的广州华事德日用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我们公司的工人从2013年的8名发展到如今的33名,到了年底赶工忙的时候,工人还会更多。”范石华不仅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村“两委”干部。2013年,从广东回乡创业的他在村里建起了服饰加工厂,为都梅村及周边的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工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至4000元。现在,范石华又打算把设在广东的打包车间也搬回村里,为村民们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家门口就业,需要产业托底。近年来,都梅村先后引进了手机数据线、服饰、玩具等手工加工业,让数百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靠自己的奋斗实现小康梦想。

山上油茶林,千亩油茶树蓬勃生长;山下农田里,犁田机来回穿梭。“新征程上,都梅村仍需继续努力,才能确保在小康路上不掉队、走在前。”都梅村党委书记廖强说,村里的油茶、三华李、沃柑等产业已陆续获得丰收,百亩白玉甘蔗长势良好,集土地整治、观光旅游、休闲宜居、乡土特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下一步,都梅村将大力发展稻螺产业及油茶育苗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