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创新政策 激活创新动力
围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问题到各园区及其企业、县(市)区科技部门、各民生部门进行调研,发现梧州的科技发展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着创新活力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存在问题:
支撑科技创新和承接科技“东融”的力量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数量少,研发能力较弱。据调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量也较少。2016年至2018年我市未获得国家级的科学技术奖励,2016年、2017年、2019年均只有一家企业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没有企事业单位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的科学技术奖励。二是我市高等院校数量少,科研人才缺乏。
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制订不够科学,鼓励支持科技“东融”政策未出台,原有科技创新政策执行不到位。自2016年以来,梧州市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截至2019年10月,除了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实现倍增,在食品医药、船舶机械制造等领域,以梧州制药、神冠公司、中船华南船舶、中船桂江船厂等为代表的企业取得一批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之外,我市尚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仅有1家,其他科研机构规模偏小、资源较为分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等顶尖人才奇缺,企业普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为此,我市又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是这种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善。
对策与措施:
着力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东融”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实施好科技创新支撑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东融”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市科技局要主动担当起科技创新主体责任,精心谋划,敢为人先提出和推动广西科技东融先行区建设。
着力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激活科技创新动力。在制定政策上,要建立起科技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机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以及相关政策落地的效果评估,针对性地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来制定符合梧州市实际的科技创新的办法和措施,充分发挥好以政策推动梧州市科技创新发展。
着力建设广西科技创新东融先行区,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要主动向粤港澳大湾区看齐,配合和支持两省区科技厅建立粤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跨省区联合打造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并以此为契机,着力建设广西科技创新东融先行区。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激活“人才飞地”“科技创新飞地”建设动力。主动融入大湾区,依托苍海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势,通过科技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以及“人才飞地”“科技创新飞地”等,大量引进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高新企业、创新研发平台等,加快推动梧州市的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等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高新区和苍海新区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与深圳等大湾区9+2城市的“双城孵化、双城创业”合作新模式。
着力加强科技系统队伍建设,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协调能力。全力保障科技创新机构的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措施,采取聘用、引进合作等方式吸引大湾区和区内外创新人才落户梧州,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加强科技队伍干部的创新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效能。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梧州数据经济作用,大力支持粤桂云数据中心以及梧州市科技信息化的建设。多部门合作全力推动梧州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库、科技创新协作平台、科技创新研究智库,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优化政策供给,以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推动忠德粤桂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西部地区信息库的连接点,为梧州数据经济以及产业发展奠定平台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