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我市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梧州市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7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梧州市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广西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桂政办发〔2022〕78号),加快推进梧州市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分类分区域推进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对接合作,坚持协同联动、共建共享,把梧州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推动梧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梧州新局面提供新的战略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集聚高地加快形成,五大主导产业联动成效明显,现代农业、文旅康养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的程度不断提升,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显著提升,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贸活动更加密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达到全区一流水平,科技、教育、人才等公共服务合作更加紧密。
到2035年,与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成效明显,合作层次显著提高,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建成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建成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平台,全面建成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广西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行区。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1.精准承接传统产业转移。紧抓长江经济带实施“大保护”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环境提质升级、产业升级换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外溢的机会,重点围绕再生资源、高端金属新材料、建筑材料等支柱产业,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主动参与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重点对接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区,完善再生铝、再生铅、再生锌、再生塑料、再制造等产业链,推动梧州临港经济区建成千亿元产值的华南地区再生资源制造中心和集散地。加快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对接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区,积极开发线材制品、银亮棒材、冷轧镀锌板卷、焊管等产品,延伸铝精深加工、铜精深加工、稀有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建筑材料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对接湖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区,协同开展行业技术创新,推进建材产业清洁智能化生产,加强新材料产品技术攻关,开发特种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新型涂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促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2.推动新兴产业深度对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伏电子等新兴产业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体系,探索建设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对接,努力打造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对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贵州等地区,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积极引入长三角地区在云计算领域具有领先技术水平、全球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本土大数据企业,加快发展数据清洗、数据标注、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开发等业务,加快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转型,重点对接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等地区,加快发展船舶机械、港口机械、智能装备制造等产品。扶强培优医药制造产业,重点对接长江中下游地区,加快发展化学药、仿制药、血液制品等药品,着力引进医疗器械制造产业;重点对接贵州、云南等地区,加快中药民族药深度开发与利用,开发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化升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对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大力开发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材料等产品,提升新能源、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工艺水平,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光伏电子产业,瞄准长三角地区承接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设备等产业转移,重点对接江苏、江西等地区,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为重要载体,吸引硅片生产、光伏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等产业落户,加快形成“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产业链,建成广西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促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3.大力对接文旅康养产业。以承办2024年广西文旅发展大会为契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城市文旅产业合作,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文旅产业项目,打造文化旅游新项目、新景点、新线路、新品牌和新业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建设,推动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全力打造岭南历史文化体验地、桂东南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和西江生态旅游带龙头城市。发挥动车、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优势,联合贵州、湖南等地区以及桂林、柳州等区内城市,合作开发一程多站式旅游产品,推出黔桂、湘桂民俗文化旅游路线,深挖岭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西江观光、红色研学、康养度假等精品路线。大力推进茶文旅融合,依托丰富的六堡茶资源,将旅游体验融入茶产业的各个环节,做好生态茶园绿色文章,推出主题丰富、形式新颖的茶旅融合体验产品。拓展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客源市场,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加大旅游交流合作和宣传推介,建设“一键游梧州”智慧旅游平台。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医疗康养机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建设理念,补齐我市医疗资源短板弱项,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促进康养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进桂江康养小镇等康养结合卫生项目建设,创建自治区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康养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
4.深化特色产业合作。培育壮大六堡茶产业,精准对接浙江、湖北、安徽、贵州、云南等茶叶主要产区,在原料供应、生产加工、科技人才、品牌推介、产业融合等方面加强合作,引进一批集标准化现代茶园、标准化加工厂房、先进加工设备、标准化仓储设施于一体的茶叶企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加快六堡茶生产企业技改升级,打造一批标准化茶厂、茶仓,加快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和苍梧县六堡茶特色小镇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梧州六堡茶”公共品牌。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合作,对接长江经济带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市场+梧州农产品”协作模式,培育壮大梧州六堡茶、梧州砂糖桔、苍梧沙头迟熟荔枝、藤县粉葛、藤县江口荔枝、岑溪古典鸡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和运营,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对标长三角地区质量及认证标准,构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大力引进长江经济带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升级,做强做优蜂蜜、龟苓膏、冰泉豆浆等“梧”字号特色食品产业。推动茧丝绸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集聚发展,积极承接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茧丝绸产业转移,形成缫丝、绢纺、织绸、炼白等完整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投促局、茶产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委会)
5.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长江经济带标杆企业,围绕“5+2”重点产业,坚持高位推动,招大商、招好商,加强引进“四类500强”、“独角兽”、“瞪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目标企业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常态化开展驻点招商,强化“一把手”招商,不断增强驻点招商队伍力量。建立健全产业转移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引导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探索组建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利用会展、协会、商会等平台,加强精准推介宣传,拓展招商渠道,探索资本招商、轻资产招商、飞地招商、特许经营招商等招商模式。2023—2025年,全市力争新引进长江经济带招商项目投资金额超740亿元,长江经济带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达468亿元。(责任单位:市投促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二)强化合作基础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6.推进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专业镇等交流合作,探索以托管、共建园区、对口合作等方式,采用飞地经济、园中园、共享产值利税等园区运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园区发展路径,优化园区内和园区间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共同打造一批铸链、强链、引链、补链的上下游配套项目,共同建设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对接、利益共享等机制,推动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对标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运作模式和服务标准,建立分类动态管理和评价机制,激发工业园区发展活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管委会)
7.共建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推进梧州综合保税区建设运营,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升加工贸易产业规模效益,学习借鉴长江经济带地区在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方面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加强保税仓建设,完善集货、分装、存储、转口等配套服务,利用“保税+”模式,拓展维修、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打造加工贸易制造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和大宗商品进口基地。推动建设梧州港塘源作业区(综合保税区配套码头),加快口岸扩大开放,实现 “区港联动”发展。(责任单位: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委会,市商务局,梧州海关)
8.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交通互联互通建设。积极融入接通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大通道,配合自治区加快洛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扩能改造工程、贺州至梧州、梧州至玉林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提升南北向铁路通道能力、补齐高速客运铁路短板。着力打造亿吨西江枢纽港,加快港口码头布局建设,推动桂江航道工程(马江至莲花大桥段)早日开工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层面开展湘桂运河前期工作。全面提升西江机场区域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加大航空市场培育力度,巩固既有梧州至上海、武汉、长沙等通往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的航线,适时研究开拓至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航线。(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务发展集团,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三)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投融资对接合作。
9.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新规则落实,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主动对标上海、广州、深圳、海口等国内重点地区营商环境,及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持续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通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现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完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完善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推动各领域市场公共信息互通共享,推进信用信息资源互通互认互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市中级法院,梧州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各园区管委会)
10.加强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大力引进长江经济带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企业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梧州市企业借助长江经济带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本地金融机构与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多层次的金融业务创新,在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探索将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优惠政策和先进做法引用到梧州。(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梧州银保监分局)
(四)深化公共服务合作,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
11.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吸引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企业落户梧州。支持我市有条件的企业与长江经济带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长江经济带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我市企业到长江经济带设立“创新飞地”,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形成“科技研发在长三角、成果转化在梧州”的有效路径。通过“梧州科研众包悬赏平台”,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鼓励长江经济带科研人员通过平台匹配与我市技术需求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项目合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投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加强教育领域合作。积极利用好长江经济带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在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开展教师培训、聘请长江经济带有关专家来梧授课,提升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师生的素质能力。促进中小学幼儿园与长江经济带相关教研机构、学校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师生安全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紧缺人才领域,支持梧州学院与长江经济带高校开展对口支援合作,指导梧州学院开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高水平平台建设,加强“双一流”建设交流,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申报各级项目和成果、承担科研任务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通过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员交流等方式,推动我市职业院校引进长江经济带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标准、专业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
13.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引进高水平创新队伍,鼓励长江经济带专业人才到梧州创业。完善“周末人才”等柔性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通过项目合作、科技咨询、合作经营等方式柔性使用长江经济带智力资源。推动干部人才队伍深入长三角地区交流学习,加大培训合作力度。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专家库,持续推进“梧桐英才计划”,加大支柱产业和六堡茶产业等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畅通人才跨地区流动渠道。探索推动与长江经济带相关城市人才评价跨区域互认,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服务和保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茶产业发展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成立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协调机制,统筹抓好重大项目、重要任务、重大政策落实。各责任单位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明确各项任务完成时间和具体安排,认真谋划,按照轻重缓急推动工作,做好相关工作衔接协调,主动对接、积极联系长江经济带相关省市,积极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企业、商协会等定期或不定期对接,合力完成目标任务。
(二)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用地、用林、用水等要素保障,着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对承接长江经济带相关产业的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计划,争取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和安排上级补助资金。推行差别化用地指标保障机制,强化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和统筹调配。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上级资金,推动“桂惠贷”投放增面扩量,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企业煤电油气运保障和市场保供。强化对长江经济带企业的招工服务,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三)强化督促问效。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将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各项重点任务目标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日常督促指导,对本实施方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强化对实施方案的跟踪分析,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积极成效,全面推动梧州与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合发展。


